第39章 高家堡_回档:换个姿势再来一次
笔趣阁 > 回档: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> 第39章 高家堡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章 高家堡

  一路前行,从国道换到省道,从省道换到乡村公路,终于在七点左右到了高家堡。

  问了几个人,大金杯停在一幢三层红砖小楼旁。

  “到了,是这儿吧。”小王看了眼李乐。

  “嗯。”

  李乐抬头,“高家堡镇招待所”的牌匾,歪歪扭扭的挂在小楼二层的窗外,车灯一照,透着萧条、破旧。

  拉开车门,李乐拎着旅行包,下了车。

  “李乐,赶紧给李队打个电话,就说我们把你带到地方了。”

  “你们还得开长时间?这都七点多了,要不先吃个饭?”

  “算了,中午吃撑了,从这到麟州县城也就个把小时,我们到那再说。”

  “李乐,二十五号,麟州别忘了。”

  “忘不了,你们路上慢着点。”

  “走了啊。”

  金杯鸣了两声喇叭,一个调头,突突突开走,灯光所照之处,一片灰扑扑。

  说是招待所,倒像是个破烂的办公楼。

  推门进去,就看到水泥地面,掉漆的绿色墙裙,发黄的白色墙面,墙面上,还沾着塑料泡沫裁成的标语,“坚决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”。

  几根吊在屋顶的日光灯管,时不时的闪一下。后墙一扇红漆木窗,掉了一半的地方,补着一张三合板。

  如果不是楼梯口一间写着住宿登记的屋里有电视机传来的声响,李乐都以为到了密室逃脱的场景。

  “师傅,师傅。”李乐敲敲房门。

  屋里,正坐在一张钢丝床上,看捧着铝饭盒,看电视的中年男人,听到叫声扭过头,一边打量李乐,一边问道,“住宿?”

  “来找人的。”

  “找人?住这的还是在这干活的?”

  “住这的,社科院的,姓曾,他是我姥爷。”

  “哦,曾老师吧。”男人点头,放下饭盒,起身披上棉袄,“他们刚回来,我带你上去。”

  “麻烦你了,师傅。”李乐笑笑。

  “客气个啥么,曾老师刚还和我说,他孙子要来。”

  跟着男人上了二楼,走廊两边,几个房间从门上面的副窗透出灯光,还有人说话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传来。

  走到最里面一个房间门口,男人敲了敲门,“曾老师,你家娃来了。”

  吱呀一声,穿着灰色手打毛衣,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的曾昭仪出现在李乐面前。

  “姥爷。”

  “我还想呢,怎么还没到。”曾昭仪取下眼镜,朝男人道,“胡师傅,麻烦你了。”

  “嗨,这有啥,赶紧进去,凉气别进去了,回头我让小孙再补点暖气。”胡师傅笑道。

  “没事,屋里够热了。”

  “哪能呢,你们也冻一天了,都是知识分子,身子骨可不比我们。”

  “那谢了啊。”

  “要被子枕头什么的,我就在楼下。”

  胡师傅抖抖肩头的棉衣,摆摆手下了楼。

  李乐进屋,扫了眼屋里的陈设。

  两张木板床,被褥齐全,就是床单枕巾什么的,那叫一个花开富贵,鸳鸯戏水,鸾凤和鸣。

  一张小书桌,摆满了资料和书本,还有几张手绘地图挂在墙上,地上摆着十几个写了编号的编织袋和纸箱。

  “吃饭了没?”曾昭仪关上门。

  “没呢,您吃过了?”

  “那你等我一会儿,我先把今天的统计做了,楼下有个小饭馆。”

  “我帮您?”李乐扔下旅行包,蹲到床头,指指地上的一堆破瓦片,“这是干嘛的。”“别乱碰,还没整理呢。”老头拿脚趋了趋李乐。

  又走到小桌前翻了翻,捡出一本书,塞给李乐。

  “闲着没事就看看书。”

  李乐接到手里,看了眼书皮,《考古学和科技史》,“太专业了吧。”

  “先当故事书看。”

  “夏作铭著,夏作铭是谁?”

  “我老师。”老头撂下一句,就拧过身,坐到桌前,不再理人

  李乐半躺在床上,拿起书翻着,想起曾敏以前说起小时候,老头就是这么对她的,给一只蜡笔,几张纸,自己玩去吧。

  一天舟车劳顿,虽说在车上睡了大半路,可一本书没看几页,李乐两只眼皮开始不由自主的往下沉。

  迷迷糊糊中,几声凳子和水泥地摩擦的声响,让李乐一惊。

  “走,吃点东西去。”曾昭仪抄起挂在墙上的军大衣,戴上围巾。

  “哦。”

  出了房门,李乐听到其他几个房间里,传出男男女女的笑声。

  “姥爷,这些人和你一起的?”

  “算是吧,都是燕大、西北的几个老师和学生。”

  “不叫他们?”

  “不用,他们都吃过了。”

  “合着您等我,还没吃呢?”

  “想什么呢?我得赶紧把手里的东西弄了,没顾上。”曾昭仪哼了一声,头一扭,大步朝前。

  哎,这老头,一句软话都说不得。

  跟在曾昭仪,在镇里溜达了一圈,终于在一条小巷边,找到了还亮着的一家小吃店。

  两碗挂面,一人一个煎鸡蛋。

  “这里的手工挂面外面吃不到。”曾昭仪拿小勺,往碗里添着辣子。

  李乐挑起一筷子,凑到眼前,“我还以为是那种机器的呢。”

  “工业食品哪能和这种比。”

  “是挺好吃。”李乐吸溜一口,一股麦子特有的香气。

  “姥爷,刚才溜达一圈,我看这镇子又是城墙又是门楼的,有什么说法么?”

  曾昭仪朝门外望了一眼,点点头。

  “这个地方是明代九边镇里延绥镇下面三十六座城堡之一,正统年间建的,原本是屯兵驻守的地方,明清建筑不少,城墙也算完整,当时主要是应对北面瓦剌部的南侵,瓦剌你知道吧。”

  “知道,瓦剌鞑靼么,有人念瓦次和达旦。土木堡,大明战神朱祁镇,一战坑死五十万精锐,去了蒙古当留学生。”

  “调侃调侃就行了,历史人物,尤其是这种帝王,哪能是一句两句,好与坏说的清的。”曾昭仪瞥了眼李乐。

  “历史人物具有复杂性和多重性?”

  “嗯,阶段论和方面论。”

  “我之英雄,彼之贼寇?”

  “差不多吧。”老头把碗里的煎鸡蛋夹给李乐,“这边往北就有沙漠和长城,我让人带你去看看?”

  “听我爸说,你在挖什么古墓?”

  曾昭仪一听,筷子敲敲碗边,嘁了一声,“他懂个屁,不学无术。”

  “那是啥?”李乐笑道。

  “算是有个方向,你要是有兴趣,明天帮我拎包,路上与你讲。”

  “好。”

  老头想了想,又叮嘱道。“不过得听话,不能乱摸,不能乱跑。”

  “放心吧,姥爷,您说啥是啥。”

  清冷的石板路,点点零星灯光,五百多年的老镇子里,李乐听身边老人慢声细语讲解着城墙青砖、门楼杵柱、小庙挑檐,虽有寒风扑面,心中却温暖如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